成果分享

性慾低下

為何會對性失去熱情?

夫妻或伴侶間無法做愛,最容易也是最表面能做的方法就是增加性情趣。
但這樣的方法真的有效?
 
這些會來到我面前的個案少則3-5年,多則10多年,也嘗試過許多甚至連自己都無法忍受的身體曝露及對伴侶的挑逗,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吸引力?但不管如何,狀況仍是無法改善。
 
舉個例子來說,近日有對夫妻,會談時,先生冷眼看了一下太太,問說:「我們為何會來這兒?」
太太說:「我們已經兩年沒有性生活了。」
先生說:「我先說我是沒問題的,我也沒外遇,也沒做什麼對不起你的事,我只是沒興趣。」接著又說:「沒興趣不是針對你,是我對每個女人都沒興趣,甚至我對目前的生活也沒有多大的衝勁,感覺整個人很悶,疫情期間哪裡的店都沒開,哪兒也去不了,只能待在家,只能處在面對你的生活,我是感覺要窒息了。」
 
從這段先生的主訴中,我們可以分析幾些問題:
一、這個「沒問題」,我想應該是指「生理勃起」沒問題,但可能沒想到在心理,在整個性上的和諧是不是有問題?
二、先生完全沒有照顧到老婆的感受。
三、對於兩人之間的問題不願正視。
 
我們常會把「愛」用「性形式」的方式展現。
也就是只要性沒有太多次數上的減少,我們就不認為是嚴重的。換句話說就是「只要還有做愛,基本我們就是相愛。」
越失去意義,越想知道我們是不是正常?至於到底我們為什麼做愛,我們急於在做愛中表現什麼?獲得什麼?我們迷路了。我們越是亂找,我們就愈慌亂。
 
現代人的文化大多處於分裂狀態,逼得人也呈現分裂的意識。不知何時開始與人變得冷漠,所有的事情以利益為考慮的重點,躲避傷害,逃避親密關係,甚至逼自己不要去感受。這類人的性格冷漠,說話尖酸刻薄,遠離人群,自覺優越,並且疏離世事。
 
心理學家司鐸爾表示「這些複雜的多重面向主要是在遮蔽長久以來對愛的渴望。對感情及行為出現疏離,其實是為了對抗敵意所形成的防衛」。
他可以追溯到幼兒期,由於愛和信任曾經受到強烈的扭曲,導致日後對真實的愛與感受抱持恐懼的態度:「因為那份愛會威脅到個體自身的存在」。
 
當然,我們會同意司鐸爾的概念。但是嬰幼兒時期的發展並非只源自於父母,他還來自於文化,我們的父母也許亦是受害者。而且,也並非每一個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個體均會呈現這種疏離的狀態,至於是否會發生目前尚未有文獻證明,只有未來才能得知,但如果在成長過程中能慢慢疏導,坦白承認,並勇於面對他所處的狀態,才能降低發生的可能性。司鐸爾也進一步指出,這樣人格的人通常會「確信自己是不被愛的,而且對別人的批評容易產生攻擊性,及容易感覺自己是被羞辱的。」
 
同樣的,像這樣對性失去熱情的人,通常性格也會常出現對人產生疏離感,這不是伴侶的問題,而是本身的性格問題。如果我們只看見性失去了次數而忘了最深處的從人格開始改變起,即便使用了男性激素或是春藥讓「性慾」偶而能起死回生,但最後若藥效失去時,我想他依然是一個對生活缺乏動力,對人失去熱情的活木偶,那麼,處理的性次數,又有何用?
 
作者簡介_ 嵩馥性健康管理中心 童嵩 主任 

 
中華性健康促進協會  理事長
台灣男性性醫學會  永久會員
國際性醫學會 ( ISSM ) 會員 
商業周刊、TVBS、壹週刊、 臉紅紅、媽咪拜 兩性專欄作家
樹德科技大學 人類性學研究所 畢業 暨 第七屆傑出校友
美國 ACS 臨床 性學家學院/專業性治療師訓練合格
 
著作 :